关于《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(2016—2025年)》的政策解读

发布日期:2020-03-02 15:13来源:安徽省发展改革委阅读:字体【  

 一、关于《规划》的起草过程

未来十年,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、建设“五大发展”的美好安徽的重要时期,也是我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的关键时期。为深入实施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(2014-2020年)》和《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的实施意见》(皖政〔2016〕85号),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,省发展改革委启动了《规划》编制工作,在充分吸收有关文件精神基础上,形成了《规划》(征求意见稿),征求了27个省直单位及各市人民政府意见,并经通过专家评审,进一步修改完善后,形成了目前的《规划》(送审稿)。2017年5月,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《规划》。

二、《规划》起草的主要考虑

一是注重同国家和我省相关文件精神相衔接。《规划》充分吸收了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(2014-2020年)》《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安徽总体方案》《安徽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三年行动计划》《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的实施意见》《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工作报告》《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》等文件精神,并将其具体化、系统化。

二是注重突出系统性和指导性。《规划》着眼于长远发展,明确了我省未来十年城镇化的发展目标、路径和战略任务,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,是指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、战略性、基础性文件。

三是注重解决现实问题。近年来,我省城镇化发展面临以下突出问题: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任务艰巨,未来全省每年需解决大约100万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。二是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竞争力不强。三是城镇化发展模式粗放,重外延轻内涵、重外表轻功能、重地上轻地下等城市病现象急需改善。四是城镇发展特色不鲜明。五是城镇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。《规划》对上述突出问题都进行了相应的回应,并力求所提的举措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。

三、《规划》主要内容

《规划》共分为9章31节,总字数约2.5万字。第一章是规划背景,第二章是总体要求,第三至八章是具体任务,最后一章是实施保障。

(一)规划背景。系统地回顾了我省“十二五”时期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存在问题,提出未来一段时间内我省城镇化将呈现增速有所放缓、区域地位更加突出、城市联系更加紧密、城镇化动力和模式更加多样化的趋势。

(二)总体要求。坚持“一尊重五统筹”城市工作方针,坚持主体功能区规划布局,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,以提高质量为关键,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,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,着力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,着力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,着力提升城镇综合吸引力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,着力推进“四创一建”,着力增强城镇居民文明素质,努力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、具有安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。 到2020年,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%,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5%。到2025年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%,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%,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逐步缩小。

(三)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。包括三个方面:一是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。合理放宽合肥城区落户条件,全面放开其他城镇落户限制,引导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和城镇有序迁移。二是增强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能力和保障。着力在教育保障、职业培训、医疗卫生、住房保障、社会保障五个方面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公共服务力度。三是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。即健全农村土地“三权分置”机制,合理确定农业转移人口成本分担机制,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。

(四)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。包括四个方面:一是构建“一圈一群两带”的城镇化空间格局。“一圈”即合肥都市圈,“一群”即皖北城市群,“两带”即沿江(皖江)城市带和淮蚌合芜宣发展(轴)带。二是建立大中小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。积极促进合肥、芜湖、安庆、黄山、阜阳、蚌埠六大区域中心城市发展,支持其他地级城市及县级市、县城加快发展步伐,并打造一批特色小城镇和特色小镇。三是加强与省外城市的交流协作。与沪苏浙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,加强与周边城市群的合作发展,推动省际跨界区域协同发展。四是建立互通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。重点推动省内中心城市与上海、杭州、南京等长三角核心城市的互联互通。

(五)提升城镇宜居宜业支撑能力。包括三个方面:一是改善城镇就业吸纳能力。积极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错位发展产业。同时,优化城市创新创业环境。二是完善城市功能布局。增强中心城区高端商务、现代商贸、信息服务、创意创新功能,并促进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发展。三是增强城镇公共服务和安全保障能力。根据城镇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分布,统筹布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。健全城镇安全保障体系。

(六)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建设。包括四个方面:一是高标准建设紧凑城市。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、生活空间宜居适度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,引导城市向紧凑集约方向发展。二是全方位建设绿色城市。完善城镇绿地生态系统,积极推广绿色建筑,倡导节能生活、生活垃圾回收等绿色生活方式。三是高规格打造智慧城市。加快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、“宽带安徽”、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应用体系、数字城管平台建设。四是高品质培育人文城市。保护一批历史底蕴厚重的名城古镇,改造建设一批地方特色浓郁的旧城新区,积极塑造特色城市风貌与文化。

(七)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。包括三个方面:一是构建城乡一体新机制。采取“城镇设施延伸”与“乡村分散处理”相结合的模式推进城乡市政设施建设,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。二是提升村庄规划建设水平。提高乡村建设标准,打造美丽乡村“升级版”。三是塑造美丽乡村特色风貌。将全省分为皖北、皖中、沿江、皖西和皖南片区,依据各自的地理和经济条件,建设各具特色和魅力的美丽乡村。

(八)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。包括五个方面:一是创新规划编制和管理机制。把以人为本、尊重自然、传承历史、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。二是健全人口管理制度。加快跨部门、跨地区人口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。三是推进土地市场化配置改革。探索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性指标跨地区有偿调剂,推动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交易。四是构建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产品、运用类股权投资提供资本金等多种方式,拓宽城镇化项目融资渠道。五是创新城镇管理体制和模式。健全常住人口社区管理服务体制,推进社区管理扁平化、网格化。

(九)保障规划实施。包括四个方面:一是加强组织协调。二是强化政策统筹。三是分类试点示范。四是健全统计监测。